关键词:康德 三大批判 辩证逻辑
上周日我与大学同学的交流中,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当时试图回答,但马上就发现了他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时候该去回答,去总结我从16年12月份在一个kfc里的顿悟到现在的认知收获。我摘录一段对话——
大学同学:目标在你不知道方向的时候,似乎是抓不住的。
我:狂看Pinterest和Behance。
大学同学:这个例子不错,但是这种方法其实也有问题,拿我来说,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递进式,不断的找到自己更佳喜欢的结果,而且似乎是漫长不见结尾的过程。第二种是并列式,找到了两个甚至更多方向不一样的结果,没有办法选择。
在回答大学同学的问题前我先指明一个事情——所有思考过如何树立自己的美学的设计师,都会问过类似的问题,我回答这个问题指代的对象是包含了我自己/大学同学/所有提出类似问题的人。
最后一段话就是他提出的问题。他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行有不得,想问为什么。那么,什么不得呢?是希望通过欣赏他人作品来了解自己想要什么,但最后却发现可能性越来越多,完全停下来,没能实现了解自己想要什么。这里存在四个认知缺陷。
1·判断缺陷
来看这几个关键词“不断,更,漫长不见结尾,并列,更多”。大学同学所苦恼的问题,恰恰是好事,而且就该如此。这意味着你的美学之路永远会有新的尝试,是开放的上进的表现,是个“甜蜜的苦恼”。而且美如果有尽头的话,做设计,是会完蛋的,会有一天没钱赚的。美是由知觉来感受,单说视觉,视觉的要素是线条·色彩·光影。这个三个要素的可能性都是无数的,更免论,视觉的构成是所有要素一同构成,三要素数量相乘,仍旧是无数。所以从主观上·客观上,具体的美的形式是无穷尽的,即便美学偏好再小众,在数学意义上,这个美学结果仍旧是无尽的,追求一种终结是徒劳的。
2·知性缺乏(这个很普遍,常人都缺)
叙述的语境还是在放讨论美学的语境下。我先甩出一个理念,窃以为,所有好的设计师都应该实践着,“只要美的理念,不迷恋具体的,美的形式”。这个理念回应了,不停看作品的问题。我举个例子,Zaha的建筑与跑车有什么共性?
我的回答是线条流畅,其他的共同特征可能还有,但我回答这个基本是无疑的。这不是什么高明的智慧,但你有没有将“线条流畅”这四个字,做特殊的思考?在Pinterest 搜索dynamic(流畅)。
这个关键词反馈的这些图统统具有dynamic的特征。古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23不管,我们看0,也就是道,道是什么?是理念,理念有形吗?无形,正因为其无形,才可以生出大千世界。陈嘉映对哲学有一个定义——以说理的方式达乎道。道是一切的始源。回头来看dynamic,感受到了什么?是这个概念生成的形形色色——机车/建筑/产品设计,这个概念就类似于道,生出了万事万物【注】,所有有此道的存在,都具有这个特征。更深层次的探讨,dynamic的本质是什么?是物理学意义上的,阻力尽量小。所有在物理学意义上受到了最小阻力的运动都有很大概率在视觉上呈现出dynamic的特征。
回到章回小标题,知性的缺乏,不停欣赏的本质,是没有觉悟道。
【注】这里岔开个小话题,有人会问,人通过物认识了道,所以这个世界应该恰恰是相反的,道始于物之后。康德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为自然界立法,人永远不可能认识到真理的全部(黑格尔语,真理的尺度是真理本身)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道寓于语言之中,脱离开道或者语言——世界的秩序仍会自在自为——但人再也不可能认识世界的,所以返回这个岔开的小话题,道与物是相互生发的。
3·实践缺乏
按理说在上一个论述,对大学同学的回应已经完毕,已得出了结论,那么为什么要多出这一章节在延续,讨论呢?因为真理永无终结,所以认知永无终结,但人的生命有限,人的存在意义不应该只停留在知性,想要获得幸福,要阶段性的终结知性,or to say,使知性的提高如何更快,这个途径我认为唯有通过实践。
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论述还是在回应我同学提出的问题,这个的问题还存在一个潜台词:了解自身的喜好,是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的。把他的问题先简化,去除赘述,再补全就得到一个新的问题——希望通过欣赏他人的作品,了解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实践出来。针对这个修订过的问题,我甩出一个判断:这句话的主语和谓语指向的主体不是对等的。
这句话在第一个逗号之前是主语,之后跟随两个谓语,这个不对等就在于主语指向的是他人,谓语指向的是自己。也就是说,这句话错在,欣赏他人作品并不能直接作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更近一步说理,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欣赏他人作品可以促使,但绝不是得出实践的原因。欣赏他人作品,这句话的对象是已存在之物,因为欣赏作品的一个先天条件是,这个作品已经存在了;了解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实践出来,实践的对象是将要成为存在(becoming),也即,此在。欣赏作品/分析作品是对彼时彼景下存在的分析,而实践针对的是此时此景下的becoming。无论此时此景,或者彼时彼景,实践的规则永不相同。古人云,天命不足法,即是此道理。实践活动的输入条件绝不可能一丝一毫的完全相同——人不可能两次踏入相同的河流。
返回章节的标题,实践缺乏,这一章回的目的就在于指出隐藏于语言深处的非对等主体;惟有实践,可以终结知性的无尽蔓延,通过理论证明实践是有且仅有的实现自我的出口。
纯粹理性是实践的——康德。
4·辩证逻辑缺乏
人的全部存在(准确点来讲是此在,对于自己来说,人只能此在,对他人来说,人可以是存在)=认识+实践
认识的质料是思考的内容,形式是逻辑。人所有的“想不明白”,本质上是形式与质料的不自洽/不匹配。
逻辑的三个类型:归纳/演绎/辩证
人在调用逻辑类型时,会不自知的,经验性的调用。我们的逻辑类型在义务教育阶段是被规训过的。教育的力量被严重低估。他是具有统治力的。尤其是在一个缺乏判断的年纪,人很容易被塑造而长时间的不自知。由于应试教育的规则,人会追求确定答案。追求确定答案,就要用到,归纳&演绎逻辑。而辩证逻辑因为不追求确定解,而被长期搁置,以致非常陌生。但实际上辩证逻辑在生活中使用频率非常高,一切不追求唯一解的问题,都运用的是辩证逻辑。比如,今天吃包子还是馒头,想吃包子,走遍大街,只有馒头,那就只能吃馒头,甚至馒头店也没有,只有兰拉,那就吃兰拉。包子作为正题,馒头作为反题,合题是吃饭,别饿死。兰拉可满足合题,得解。
明白了吗?在辩证逻辑里,允许“解”不在题设里面(兰拉不在题设里)。因而,“解”无穷。
艺术是典型的,千千万万的,有“无穷”解的问题中的一个。动感,对比,反差,象征……(格式塔美学)这些要素的合题是自然,美皆来自于对自然的模拟(题外话,艺术与美,在概念上是有差异的,艺术的本质是意识差异,而美的本质是模拟自然,艺术的概念更广,要不然解释不了当代艺术。)
回过头来,再看问题
这个例子不错,但是这种方法其实也有问题,拿我来说,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递进式,不断的找到自己更佳喜欢的结果,而且似乎是漫长不见结尾的过程。第二种是并列式,找到了两个甚至更多方向不一样的结果,没有办法选择
“不断,更,漫长不见结尾,并列,更多”在辩证逻辑里,一切符合合题的解,都是ok的。当辩证逻辑得到充分训练的时候,人就不会再痴迷于美的例子,因为无穷——再多的美的例子一定会归于道。
参与方式
加QQ群(VRay for Rhino渲染①群:549836903)
在群内发送 你所设计的非线性建筑 图片
Tom将和你一起探讨!
搜索微信号caigle01或扫描以下二维码
面对面交流Rhino等软件技术
(加好友时请注明想要交流学习的软件,
如:LayOut或sketchup或3dmax等等)
会员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