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忘记密码?
其他方式登录

Tom的非线性建筑挑战2

作者:Tom 2017-09-13



这是第二次挑战记录。


这次建筑造型的动机来自于,

表皮承重系统与地面的衔接关系——表皮与地面相切,

然后用一圈梁在地面箍住整个表皮承重结构。



以下我记录了思维方法


结构动机图解


在形式推演的过程中,实践着——要理念,不要形式。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理念——对比,动态,反差,均衡,等等这些关乎于美的概念——是恒定的,是欲求的对象。具体的形式是不值得留恋的,是处于不停的流变之中,万不可陷入某种“形式偏好”的执念之中。只要最后的结果是漂亮的,就达到了目的。具体而言是刚硬的造型(我一开始的下意识期望),还是柔软的造型(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关紧要的。


这句话虽然是我想到的(其实很多人都想到了),但欣慰的是,这句话在康德哲学中也是有回应的(说明并不是胡思乱想,任何人任何想法能在哲学史中找到对应,是一种肯定)。


在《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版),康德对于“形式偏好”起了个名字叫做“他律”。然后对他律的荒谬作出了批判——


“因此,如果那个只能作为与法则联结着的欲望之客体而存在的意愿质料,被放进实践法则中作为它的可能性条件,那么从中就形成任意的他律,也就是对于遵从某一冲动或爱好这种自然规律的依赖性,而意志就不是自己给自己提供法则,而只是提供合理地遵守病理学上的规律的规范但是,那以这种方式永远不能在自身包含有普遍立法形式的准则,不仅不能以这种方式建立起任何责任,而且甚至是与一个纯粹实践理性的原则、因而同时也与德性的意向相对立的,哪怕从中产生的行动应会是合法的。”(德文原书p39)


简而言之这个荒谬,即,他律不包含在此在(dasein)之中。


何谓他律?这是与自律相对的概念。自律是自我建立律法,他律是他人建立律法。人在实践活动中建立起的欲求,一定会包含已存之物的影子。因为欲求来自于想象,而想象必然要基于画面,而“画面”这个概念里的先验存在就是,对已有之物的镜像,或者再现。如果follow这个欲求的足迹,顺流而上就会陷入圈套,因为这个欲求是在,曾经的,“彼时彼景”之下才成立的,已发生的,“存在”。而人(注意,包含你)是一种“此在”——人是一种此时此景,进行时的存在,任何他律(这里可以狭隘的理解为,经验)都不是可以照搬的。


无奈的是,陷入欲求的圈套是常态,这是生理和进化因素所导致;欣慰的是,有解决办法——用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辩证过程去校正实践。


人的欲求是无法避免的,但现实总会做出反馈。只要坚持住相对静止的“理念”(在东方哲学的语境下,常叫做,道),不迷恋流变的“形式”,终究会出现满意的结果。


要理念,不要形式





参与方式


加QQ群(VRay for Rhino渲染①群:549836903)

在群内发送 你所设计的非线性建筑 图片

Tom将和你一起探讨!



搜索微信号caigle01或扫描以下二维码

面对面交流Rhino等软件技术

(加好友时请注明想要交流学习的软件,

如:LayOut或sketchup或3dmax等等)


会员评论(0)

请先登录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