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著名的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于北京时间2019年5月17日,离世。
享年102岁。
在现代建筑的历史上,贝聿铭被誉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他始终坚持着现代主义风格,在将建筑人格化的同时为其注入东方的诗意。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他,无疑是建筑界一个特殊的存在。
1983年,贝聿铭获得普利兹克奖时,评审团对这位善用光线、空间和几何图形的大师的评价是:他创造了本世纪最美丽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
从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肯尼迪图书馆,再到卢浮宫改造工程、美秀美术馆··· ···贝聿铭这个名字,几乎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建筑。
关于贝老的作品,想必大家都看得差不多了。在此,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贝老部分作品设计思路,及其设计平面图,与大家一同学习。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众所周知,光线在建筑中的重要性,但机遇也是很重要的,我在这个设计中,正是有机会可以探索光线的丰富变化,以及形态和空间的神秘性。于是我就大胆地尝试了一把。如果我可以探索拥有无限灭点的弧面,就可以创建出更精彩的空间。”
北京香山饭店
“中国园林就像是一个迷宫,置身其中,你很难一眼望尽,永远不能领悟全局。一进园林,你就会被美景吸引而驻足流连——这美景也许是一棵树、一块石头或者一隙光影。你漫步小径,或踱过小桥,沿着蜿蜒曲折的园路,永远移步景异......它关乎尺度,关乎散点透视,也关乎偶然——那种出人意料的欣喜。”
香港中银大厦
“这是在城市背景下对于外部形态和活动的探讨。这栋楼,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当你移动的时候,它显得更加精彩......因为特殊的形状组合设计,它就好像一个多面镜,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活力。”
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里,卢浮宫将排在首位。”
“对于法国人来说,卢浮宫不仅仅是拥有绝品收藏的博物馆,更是他们历史甚至日常生活的核心。凯瑟琳·德·梅迪奇、亨利二世、亨利四世、路易十六都是法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可是我对他们并不熟悉。我必须兼顾历史和现实,学会用法国人的眼睛看卢浮宫。我很明白,在原有建筑上加建是不可能的,在卢浮宫已经深植人心的形象上加任何东西都会显得碍眼。因此,我决定放下建筑师的身份,并以一名景观设计师来设计。
而这其中,给我最大启发的莫过于勒·诺特尔。金字塔的律动来自于整个建筑的几何性,而这种几何性正是深植于法国文化的。塔身的玻璃映射出卢浮宫和天空,以及巴黎美丽多变的光线嬉戏。我愿意相信,尽管设计这些的是一个美国建筑师,但给喷泉、金字塔带来生命的却是法兰西之魂。”
日本美秀美术馆
“那是1988年,我已经决定不再接大项目了,只是有选择地接一些小项目。而这一系列小项目中的第一个,就是神田美苑的钟楼。”
“小山夫人是个十分博学的人,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着迷,早已熟读中国典籍。因此,我向她提到了《桃花源记》,这一点让她一直记忆犹新。当时她马上就接受了我的方案。确定下来的选址虽然和中国的规模不同,意境却让我想起了典型的中国风景,有山,有溪谷,其中雾气萦绕。”
苏州博物馆
“我觉得苏州博物馆是个文脉主义建筑。当地政府想要的也是建筑文脉。在这个项目上,我有机会将历史古迹融入21世纪的背景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至于用材就毫无悬念了,我选定了灰泥、石材或者瓦片。而颜色则是灰白结合。”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这是我接手过最难的项目之一,我觉得自己必须得抓住伊斯兰建筑的精髓。而这一任务的难题在于伊斯兰文化内容多样。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精髓,耀目的阳光给雄伟的建筑带来了生机,而几何图形则是设计的中心。”
最后,以贝老在《贝聿铭全集》一书的序言结尾: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会员评论(0)